至于狼图腾?蒙古人表示,‘我怎么不知道有狼图腾一说,狼居然成了蒙古人的朋友、敌人,还是草原家园的守卫者......mmp,又给人炒作了、被代表了。如果我蒙古人真心喜爱狼,成吉思皇帝的蒙古四獒,应该是蒙古四狼才是,哈哈哈。’大元帝国过去、现在、将来,都不曾,也不会颁布任何禁止捕猎狼的条例。
草原上的牧民们痛恨狼,因为狼一咬羊就咬死咬伤一大片。狼这种动物,既贪婪且残忍,不像其他猛兽吃饱了就完,它是吃饱了还要继续扑杀羔羊,嗜杀为乐,这种罪恶的习性特别招牧人痛恨,让它在草原上人人喊打,几乎被赶尽杀绝。每年春秋两季牧民们都要集体出动进行打狼,声势浩大。乃至蒙古大军每次出征前,都有主动围猎狼群之举,一是以狼群代替敌人来训练士兵,提振兵卒胆气;二是,防止狼群趁草原空虚之时,群起作乱,提前消弭草原狼祸。
蒙古民歌中没有讴歌狼的,蒙古谚语中没有说狼好话的,蒙古人名中没有叫狼的,牧民没有一个喜欢狼的……
反而元朝皇帝还要公开射天狼,元朝官方最盛大的节日是国庆大典,在皇城东华门外,设立“开垛场”,先由太子发三箭,名曰射天狼,尔后诸王、宰辅等接着射箭,射毕开设盛宴,沿袭了草原狩猎、放牧的习俗,为历代所罕见。射天狼一词最早来源于楚人的《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操余弧兮反沦降’,这是最早的海内王族祭典。其次是宋朝苏轼的‘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均是以弓箭(武力)来阻止灾祸下降,可见上古传承,一脉相继。
至于异时空的明代,汉人把《蒙古秘史》当作学蒙古语的教材,逐字进行翻译,造成了天大误解。原文应该是“成吉思皇帝的根祖是苍天降生的孛儿帖赤那和他的妻子豁埃马阑勒”却谬误成了“当初元朝的人祖,是天生一个苍色的狼,与一个惨白色的鹿相配了”,于是如此一直流传下来,后人又盲目抄袭,都认为蒙古人祖先是“苍狼、白鹿”的后代。草原部落上唯一能够跟狼图腾联系上的是突厥部,但与蒙古部年代相差甚远,不为蒙古人的主体组成部分,不足为虑。
‘啊呦,他老母的,有蠢鹅开始啄哥pp了。这人的大腿真他老母的粗,跟个柱子一样。我爬、我爬、再爬,哥怎么被人举起来了,腾云驾雾咯,哦,哦,哦,飞起来了,这酸爽。这个人的脑袋真亮,电灯泡似的。呀,留着前额一撮头发,跟哥现在的发型差不多,看起来有点像放大版的大头娃娃嘛。噫,髡首辫发,我勒个去,莫非是蒙古大老爷?活生生的,哥被吓尿了,真尿了。’就这样,唐卓一头栽进了蒙古大老爷托欢手中,被高高举起。却一时间受惊,小jj忍不住了,对着蒙古人托欢的面目就是一顿童子尿。
旁边的李忽都李老爷,原本打算陪笑两三句,眨眼间峰回路转,惊见这府中不知从哪里窜出来的该死小蛮童,居然敢对着蒙古大老爷当头淋尿,站在旁边呆若木鸡,嘴巴成o型,目瞪口呆,心中一片冰凉,头脑里千万头草泥马奔腾而过,‘死罪、死罪’。
“好你个小蛮子,”托欢没想到会有这么一出,本想‘举高高’来表示对小孩的亲热,当然也不乏想看看这可爱小屁孩,在空中惊慌失措、面目扭曲、可爱表情的心思。开始时,这小屁孩露出一个大脑袋,脑门上的发型跟他一样,漂亮极了,脑袋瓜子转来转去,一会回望后面的大鹅,一会目不转睛的看着他,在半空中如同乌龟出水一样手舞足蹈,瞬间脸上的眉目挤到了一块,要使出劲来。
当时,托欢心中说要有多得意,就要有多得意,畅快极了。可惜乐极生悲,他不知道一旦小孩目不转睛的盯着人看,意味着将有大事发生。这不他头一回喝到了正宗、新鲜出炉的童子尿。他托欢哪里曾想到过居然有遭一日,会被一儿童当头淋尿一杀,尿液成直线,正射进嘴里,这味道不咸不淡不腥不臊刚刚好,这是他人生第一次遭遇小孩在头上拉尿。
‘我实在是忍不住了…’,托欢下意识的将卓伢子置放到地上,刚刚弯腰,耳畔传来‘咕噜咕噜咕噜’响亮的声音,旁边几只蠢鹅正虎视眈眈呢。
卓伢子莫得办法,双脚一着地,立马转过身,继续在正面对着蒙古人撒尿,岂不是太欺负人家蒙古大老爷了。一边背着身子往后急退,一边挺着jj射着尿,如同机关枪一样对准笨鹅们,糊它们一脸,射的它们鹅飞乱跳,总算完事了。他现在表情很尴尬啊,愁眉苦脸,小脸蛋红彤彤的,快哭了。
正欲报复的托欢,望着卓伢子挺着jj射天鹅的幼稚举止,一时间愣住了,哭笑不得,恶毒的心思这么下去了。‘这么可爱的小蛮子’,他怎么下得了手。看这小蛮子越走越远,一时间为之惆怅不已。
原来托欢从小生活在蒙古大草原,成人之后听从大汗征召,为元武宗海山怯薛内卫,镇守朔方,备宿卫十余年,与钦察人燕铁木儿等人交好。
元成宗时,窝阔台汗国大汗海都鼓动察合台汗国第九代汗笃哇一起反叛元庭。1301年,笃哇同海都联军越按台山(今阿尔泰山)进攻,为元军所阻,笃哇膝上中箭瘫痪,海都负伤致死。年轻的托欢就应召参加了这次战役。
元成宗无子,托欢助海山自青海起兵,君临和林、上都,之后自漠北南下大都(北京),以绝对武力夺得帝位,是为元武宗。
终武宗一朝,托欢为当时炙手可热的中枢大臣。然而好景不长,短短四年(1311年),元武宗就因沉耽淫乐,酗酒过度,身染重病而逝世。接任他帝位的是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元仁宗),作为武宗时的重臣托欢被新帝调离大都,远离中枢,迄今已有十二年有余。
少年洒脱、青年得志、中年贬谪,‘人生的大喜大悲莫过于此,大起大落的太快,实在太刺激了’,人生虽才四十,从漠北,到西域,经历大都诸多繁华往事,再南迁到蛮子静江,历程五六万里,却已觉悟到人生变幻莫测,真是‘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托欢自小跟随武宗,常年南征北战,青年时生活骄纵放荡,众多妻妾一直没有所出,或因种种原因,早产、小产、流产、难产,导致膝下无子。到了托欢这个年龄,建功立业的心思淡了,享受人伦之乐的心思愈发强烈了。不由想起自己恩主的两个儿子,心中一阵惭愧,恩主如果还在,儿子生孙子,都可以抱孙子了。
六七年前,武宗的大儿子周王和世?(元明宗),就藩云南途中因为部下起兵拥戴他失败,而被迫流亡察合台汗国,当时和世?才十六岁。如今听察合台汗国那边过来的商人,有讲过,三四年前,和世?邂逅了一位葛逻禄贵族女子迈来迪,生了长子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吾主有后矣’,心中颇为欣慰。算起来,妥懽帖睦尔的年纪跟这小蛮子差不多…
至于,图帖睦尔(元文宗)则因一年多前在大都与奸臣勾结营私,被英宗流放到海南琼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