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太祖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铁甲起兵,最后建立大金的原因,也不外乎遵循了孙子兵法的要义”。英格利对努尔哈赤的成功也给皇太极做了讲解。
提到清太祖努尔哈赤,最激动人心的当然是他十三副铠甲打天下的英雄故事。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后金,与大明王朝争夺天下,他的气概和才华,实在令人敬佩。但是,细读努尔哈赤的故事,你有没有好奇过,他为何能做到从受人蹂躏的小头目逆袭成女真“英明汗”?
先看看当时的情况:
辽东地区,女真人分成很多部落,有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个较大的部落。在这三大部落里,又分为很多小部落。就拿努尔哈赤部落所在的建州女真来说,又可分为苏克素护河、浑河、完颜、栋鄂、哲陈、鸭绿江、纳殷、朱舍里等部落,野人女真里则有东海女真、黑龙江女真等,这些部落互不统辖,史书上记载,他们 “皆称王争长,互相战杀,甚至骨肉相残,强凌弱、众暴寡”,长期处于混战状态。
努尔哈赤家族所在的部落是建州女真中的一个小部落,人口少,势力范围小,自保尚且困难,更别说去兼并其他部落了。努尔哈赤的爷爷就是这个小部落的头目,称之为酋长。提到努尔哈赤,大家会不自觉地想,他们的敌人就是大明,他们天生就反对明朝。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当时,女真就是明朝的少数民族,他们是接受明朝统治的——至少大部分女真部落是臣服于明朝的。当然,这其中会有很多矛盾。明朝政府在辽东实行以夷制夷的政策,对女真各部落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让这些部落“犬牙相制”,以方便明朝的统治。明朝政府不希望看到统一、强大的女真部落,所以他们便在各部落之间制造矛盾和冲突,千方百计阻碍女真各部的统一。对那些能力强、有野心、不服统治的女真首领,一般都是采取诛杀的手段,绝不允许女真人形成气候。努尔哈赤的五世祖建州左卫都督同知董山,就因为骁勇善战,在女真各部落之间有很高的威望,不服明朝统治,最终被明朝斩杀。
努尔哈赤家族所在的部落,长期依附于明朝边将,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生存。努尔哈赤的爷爷觉昌安作为建州左卫枝部酋长,还担任着指挥使的职务。万历二年,辽东总兵李成梁率大军征讨不服管辖、经常闹事的王杲。王杲和觉昌安本是亲家,势力比觉昌安大得多。面对明朝大军,觉昌安“识时务者为俊杰”,坚决支持李成梁,关键时刻带着儿子塔克世当了李成梁的向导,一举灭掉王杲部落,荡平他们的营寨。
塔克世就是努尔哈赤的父亲。
由此可见,当时努尔哈赤家族和明朝的关系并不坏。
那为什么努尔哈赤后来会走上反叛的路子呢?
事情还得从万历十一年说起。
这一年,李杲的儿子阿台为了给父亲报仇,公然起兵劫掠边境,惹得李成梁非常气愤。他又带大军征讨阿台。这一次,依旧是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当向导。但是,在双方交战过程中,觉昌安和塔克世都被杀了。当时官方的说法是他们被明军士兵“误杀”了。
信不信由你,反正朝廷就是这么说的。
一个部落里,酋长和他儿子同时死了,这是对部落极大的打击。而对努尔哈赤来说,更是灭顶之灾。这年,努尔哈赤25岁。
当时,有传言说,是建州左卫图伦城主尼堪外兰唆使明兵杀害了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这个传言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毕竟部落之间为了夺取权力,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努尔哈赤自己经过认真分析,也认为极有可能是尼堪外兰使的坏。所以他到明朝边将那里讨说法,请求他们把尼堪外兰交给自己处置,以报复仇。令他没想到的是,那些守将根本不把他这个毛头小子放在眼里,当众斥责他。同时,为了加强统治,明朝方面还任命尼堪外兰做“满洲国主”,也就是建州女真的统领。这样一来,尼堪外兰威望大升,也坚定了他杀掉努尔哈赤以绝后患的决心。墙倒众人推,努尔哈赤的族人都不再听他的,纷纷效忠尼堪外兰。这使得努尔哈赤的处境非常艰难且危险。无奈之下,努尔哈赤只好带着三十多个亲信,以及十三副铠甲,于万历十一年五月走上了公开反对尼堪外兰的艰难道路。
此时努尔哈赤反对的不是明朝,而是同为女真部落的尼堪外兰。明朝方面对他也并不重视,他就是个小虾米,而且两个部落火拼,明朝这边乐得看热闹。
努尔哈赤起兵后,如果单靠他带领的三十个兄弟和十三副铠甲是绝不可能成就事业的。无论什么时候,弱小者要崛起,必须要借势。努尔哈赤也不例外。他不是要对付尼堪外兰吗?那尼堪外兰有没有仇家呢?当然有,努尔哈赤需要做的就是,找到这些尼堪外兰的仇家,然后说服他们,和他一起把尼堪外兰干翻。女真各部落之间本来就互相仇杀,为了抢地盘、当老大,谁也不服谁。现在明朝方面又让尼堪外兰做建州女真的老大,其他部落当然不愿意。联合其他部落来推翻尼堪外兰,这个过程对努尔哈赤来说并不难。很快,他就取得了嘉木湖寨主噶哈善、沾河寨主常书的支持,几个部落合兵一处,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进攻尼堪外兰的老巢图伦城,很快图伦城就被攻破了,尼堪外兰仓皇逃窜。就这样,努尔哈赤迈出了统一女真各部落的第一步。
万事开头难,迈出了第一步,以后的路就好走了。
但是,统一女真各部落的过程并不容易,努尔哈赤为此奋斗了三十年。
面对割据分裂的女真各部落,努尔哈赤的策略是以抚为主、剿抚结合。他采取“远交近攻”的办法,由近及远,先弱后强,逐步扩大。
对那些投降的部落,给他们登记造册,史称“编户”,规定不许抢夺他们的财物和人口,依旧让他们原来的首领进行统治,安抚他们好生劳作。
对那些主动归顺的,则赐予丰厚的奖励。
而对那些抗拒的人,坚决杀掉,不留后患。战争中抓获的俘虏,充为奴隶。在这个过程中,手段是残忍的,充满了血腥和暴力。一个叫额赫库伦的部落拒不投降,努尔哈赤便率大军进攻,城破,守城士兵全部被斩杀,“灭其国”,“地成废墟”。
通过剿抚结合的办法,努尔哈赤用了三十年时间,终于统一了女真各部落。
努尔哈赤称帝,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所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他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打下来的。
万历二十三年,努尔哈赤自称“女真国建州卫”王子。
万历三十三年,努尔哈赤又进一步,给自己封王,自称“建州地方等处国王”、“建州王”、“建州国汗”。
万历四十三年,八旗制度正式确立,他统辖的所有人员皆须编入八旗。
这些准备工作做足之后,努尔哈赤建国称帝就水到渠成了。
万历四十四年,正月,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举行开国登基大典,自称“承奉天命覆育列国英明汗”(简称“英明汗”),定国号为后金,建元天命。一个全新的后金国就这样诞生了。
说到这里,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努尔哈赤能成功?
其一:女真各部的统一,是大势所趋。
任何事情要成功,都离不开“势”。顺势而为,就很容易成功,借用互联网上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逆势而为,则很难成功。女真各部落之间分裂已经上百年,这些零零散散的小部落之间整天混战,严重扰乱了老百姓的生活。没有谁会希望长期过着战乱生活,大家都渴望和平,打打猎、种种地,卖点皮革,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样的生活多美好呀!战乱不但影响百姓生活,还打乱了正常的经济贸易,不利于经济发展。所以,从部落首领到普通百姓,都希望能够过上和平的日子。谁要是有这个能力,大家肯定都拥护他。
其二:努尔哈赤的能力。
努尔哈赤武力很好,作为一个部落首领的长孙,努尔哈赤从小就练习武艺。成年后,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他使得一手好刀,寻常士兵根本不是他对手。他的骑射功夫也很精湛,能做到百步穿杨。在战场上,他勇猛冲杀,往往冲在最前面。他自己就曾说过:“吾自幼于千百军中,孤身突入,弓矢相交,兵刃相接,不知几经鏖战。”从他的传记看,这话还真不是吹牛皮。他的这种性格,很容易取得士兵的信任,能够快速建立威信,赢得大家的拥戴。这就是领袖气质。此外,努尔哈赤谋略也很出色。他的谋略是从哪里学来的呢?说出来你可能觉得好笑,他是从《三国演义》上学的。努尔哈赤并不排斥汉族文化,他从小就学习汉语,能很流畅地说汉语、写汉字。这在当时的女真人中是不多见的。他最喜欢读的汉文书籍是《三国演义》,从这本古典小说里,他学习到了智谋、战争策略等等,这为他日后统一女真各部落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其三:大明朝的腐败。
努尔哈赤统一整个女真部落用了三十年时间,而且多次挑战明朝的底线,不断给自己加封各种头衔。在这个过程中,明朝戍边守军都在干什么呢?没人管吗?
管肯定是管的,但是在统一的过程中,努尔哈赤对明朝边将极力笼络,对明王朝也俯首称臣。他本人在万历二十九年还到北京去朝贡。就在他建国称帝的前一年,蓟辽总督还向朝廷奏称,努尔哈赤“唯命是从”。由此可见,这些大权在握的守将大多被他收买了。努尔哈赤的军事行动,明朝也会出面干涉。比如万历四十三年七月,努尔哈赤发兵三千,准备一举荡平叶赫,明朝便出面干涉,使得努尔哈赤不得不暂时息兵。
万历皇帝二十余年不上朝,朝政糜烂,军队腐败。那些边境守将,很多时候对努尔哈赤的军事行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正是他们自己内部在打,只要不骚扰到边境安宁就可以了。王朝到了末期,官僚机构臃肿,行政效率极其低下,决策往往失灵。正是在这样的局面之下,努尔哈赤才能一步步做大、做强。
其四:还有一点,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那就是满族的形成。
满族的形成,对于女真各部落的统一、对于征服中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满族形成的关键,是满文的形成。万历二十七年, 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和噶盖二人参照蒙古文字母创制满文,后来被称为无圈点满文,俗称老满文,这版满文使用了30余年。满文出现后,就有了统一的政令、文字,加之八旗制度规定八旗人员都居住、生活在固定区域,他们互相通婚,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统一的风俗习惯,产生了民族共识,满族就这样形成了。
具备了以上四个条件,努尔哈赤用三十年完成统一大业,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最终成功了,也就不足为奇啦。
而从孙子兵法来讲,努尔哈赤做到了一下几点:
第十一篇:九地第十一
1. 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泛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泛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2. 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3.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诸、刿之勇也。
4.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而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如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5.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6.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通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重地吾将继其食,圮地,吾将进其途;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7.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一不知,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则其城可拔,其国可隳。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故为兵之事,在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是谓巧能成事。
8. 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奥义解释:
1. 孙子说:按照用兵的原则,军事地理有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诸侯在本国境内作战的地区,叫做散地。在敌国浅近纵深作战的地区,叫做轻地。我方得到有利,敌人得到也有利的地区,叫做争地。我军可以前往,敌军也可以前来的地区,叫做交地。多国相毗邻,先到就可以获得诸侯列国援助的地区,叫做衢地。深入敌国腹地,背靠敌人众多城邑的地区,叫做重地。山林险阻沼泽等难于通行的地区,叫做圮地。行军的道路狭窄,退兵的道路迂远,敌人可以用少量兵力攻击我方众多兵力的地区,叫做围地。迅速奋战就能生存,不迅速奋战就会全军覆灭的地区,叫做死地。因此,处于散地就不宜作战,处于轻地就不宜停留,遇上争地就不要勉强强攻,遇上交地就不要断绝联络,进入衢地就应该结交诸侯,深入重地就要掠取粮草,碰到圮地就必须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设谋脱险,处于死地就要力战求生。
2. 从前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使敌人前后部队不能相互策应,主力和小部队无法相互依靠,官兵之间不能相互救援,上下级之间不能互相联络,士兵分散不能集中,合兵布阵也不整齐。对我有利就打,对我无利就停止行动。试问:敌人兵员众多且又阵势严整向我发起进攻,那该用什么办法对付它呢?回答是:先夺取敌人最关心爱护的,这样就听从我们的摆布了。用兵之理贵在神速,要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走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没有戒备的地方。
3. 在敌国境内进行作战的一般规律是:越深入敌国腹地,我军军心就越坚固,敌人就不易战胜我们。在敌国丰饶地区掠取粮草,部队给养就有了保障。要注意休整部队,不要使其过于疲劳,保持土气,养精蓄锐。部署兵力,巧设计谋,使敌人无法判断我军的意图。将部队置于无路可走的绝境,士卒就会宁死不退。士卒既能宁死不退,那么他们怎么会不殊死作战呢!士卒深陷危险的境地,就不再存在恐惧,一旦无路可走,军心就会牢固。深入敌境军队就不会离散。遇到迫不得已的情况,军队就会殊死奋战。因此,不须整饬就能注意戒备,不用强求就能完成任务,无须约束就能亲密团结,不待申令就会遵守纪律。禁止占卜迷信,消除士卒的疑虑,他们至死也不会逃避。我军士卒没有多余的钱财,并不是不爱钱财;士卒置生死于度外,也不是不想长寿。当作战命令颁布之时,坐着的士卒泪沾衣襟,躺着的士卒泪流满面,但把士卒置于无路可走的绝境,他们就都会象专诸、曹刿一样的勇敢。
4. 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使部队自我策应如同“率然”蛇一样。“率然”是常山地方一种蛇,打它的头部,尾巴就来救应;打它的尾,头就来救应;打它的腰,头尾都来救应。试问:可以使军队象“率然”一样吧?回答是:可以。那吴国人和越国人是互相仇视的,但当他们同船渡河而遇上大风时,他们相互救援,就如同人的左右手一样。所以,想用缚住马缰、深埋车轮这种显示死战决心的办法来稳定部队,是靠不住的。要使部队能够齐心协力奋勇作战如同一人,关键在于部队管理教育有方。要使强弱不同的士卒都能发挥作用,在于恰当地利用地形。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能使全军上下携手团结如同一人,这是因为客观形势迫使部队不得不这样。
5. 主持军事行动,要做到考虑谋略沉着冷静而幽深莫测,管理部队公正严明而有条不紊。要能蒙蔽士卒的视听,使他们对于军事行动毫无所知;变更作战部署,改变原定计划,使人无法识破真相;不时变换驻地,故意迂回前进,使人无从推测意图。将帅向军队赋予作战任务,要象使其登高而抽去梯子一样。将帅率领士卒深入诸侯国土,要象弩机发出的箭一样一往无前。对待士卒要能如驱赶羊群一样,赶过去又赶过来,使他们不知道要到哪里去。集结全军,把他们置于险境,这就是统帅军队的要点。九种地形的应变处置,攻防进退的利害得失,全军上下的心理状态,这些都是作为将帅不能不认真研究和周密考察的。
6. 在敌国境内作战的规律是:深入敌境则军心稳固,浅入敌境则军心容易涣散。进入敌境进行作战的称为绝地;四通八达的地区叫做衢地;进入敌境纵深的地区叫做重地;进入敌境浅的地区叫做轻地;背有险阻前有隘路的地区叫围地;无路可走的地区就是死地。因此,在散地,要统一军队意志;在轻地,要使营阵紧密相连;在争地,要迅速出兵抄到敌人的后面;在交地,就要谨慎防守;在衢地,就要巩固与列国的结盟;入重地,就要保障军粮供应;在圮地,就必须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堵塞缺口;到了死地,就要显示死战的决心。所以,士卒的心理状态是:陷入包围就会竭力抵抗,形势逼迫就会拚死战斗,身处绝境就会听从指挥。
7. 不了解诸侯列国的战略意图,就不要与之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沼泽等地形情况,就不能行军;不使用向导,就无法得到地利。这些情况,如有一样不了解,都不能成为称王争霸的军队。凡是王霸的军队,进攻大国,能使敌国的军民来不及动员集中;兵威加在敌人头上,能够使敌方的盟国无法配合策应。因此,没有必要去争着同天下诸侯结交,也用不着在各诸侯国里培植自己的势力,只要施展自己的战略意图,把兵威施加在敌人头上,就可以拔取敌人的城邑,摧毁敌人的国都。施行超越惯例的奖赏,颁布不拘常规的号令,指挥全军就如同使用一个人一样。向部下布置作战任务,但不说明其中意图。只告知利益而不指出危害。将士卒置于危地,才能转危为安;使士卒陷于死地,才能起死回生。军队深陷绝境,然后才能赢得胜利。所以,指导战争的关键,在于谨慎地观察敌人的战略意图,集中兵力攻击敌人一部,千里奔袭,斩杀敌将,这就是所谓巧妙用兵,实现克敌制胜的目的。
8. 因此,在决定战争方略的时候,就要封锁关口,废除通行符证,不充许敌国使者往来;要在庙堂里再三谋划,作出战略决策。敌人一旦出现间隙,就要迅速乘机而入。首先夺取敌人战略要地,但不要轻易与敌约期决战。要灵活机动,因敌情来决定自己的作战行动。因此,战争开始之前要象处女那样显得沉静柔弱,诱使敌人放松戒备;战斗展开之后,则要象脱逃的野兔一样行动迅速,使敌人措手不及,无从抵抗。
第十二篇:火攻第十二
1. 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行火必有因,因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2.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而其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则上。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五火之变,以数守之。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3.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慎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奥义解释:
1. 孙子说:火攻形式共有五种,一是火烧敌军人马,二是焚烧敌军粮草,三是焚烧敌军辎重,四是焚烧敌军仓库,五是火烧敌军运输设施。实施火攻必须具备条件,火攻器材必须随时准备。放火要看准天时,起火要选好日子。天时是指气候干燥,日子是指月亮行经“箕”、“壁”、“翼”、“轸”四个星宿位置的时候。月亮经过这四个星宿的时候,就是起风的日子。
2. 凡用火攻,必须根据五种火攻所引起的不同变化,灵活部署兵力策应。在敌营内部放火,就要及时派兵从外面策应。火已烧起而敌军依然保持镇静,就应等待,不可立即发起进攻。待火势旺盛后,再根据情况作出决定,可以进攻就进攻,不可进攻就停止。火可从外面放,这时就不必等待内应,只要适时放火就行。从上风放火时,不可从下风进攻。白天风刮久了,夜晚就容易停止。军队都必须掌握这五种火攻形式,等待条件具备时进行火攻。用火来辅助军队进攻,效果显著;用水来辅助军队进攻,攻势必能加强。水可以把敌军分割隔绝,但却不能焚毁敌人的军需物资。
3. 凡打了胜仗,攻取了土地城邑,而不能巩固战果的,会很危险,这种情况叫做“费留”。所以说,明智的国君要慎重地考虑这个问题,贤良的将帅要严肃地对待这个问题。没有好处不要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不能用兵,不到危急关头不要开战。国君不可因一时愤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不可因一时的气忿而出阵求战。符合国家利益才用兵,不符合国家利益就停止。愤怒还可以重新变为欢喜,气忿也可以重新转为高兴,但是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复存,人死了也不能再生。所以,对待战争,明智的国君应该慎重,贤良的将帅应该警惕,这是安定国家和保全军队的基本道理。
第十三篇:用间第十三
1.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
2. 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3.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乡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闻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
4.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贤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兼死。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
5. 必索敌间之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大家去快可以试试吧。】
6.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奥义解释:
1. 孙子说:凡兴兵十万,征战千里,百姓的耗费,国家的开支,每天都要花费千金,前后方动乱不安,戌卒疲备地在路上奔波,不能从事正常生产的有七十万家。这样相持数年,就是为了决胜于一旦,如果吝惜爵禄和金钱,不肯用来重用间谍,以致因为不能掌握敌情而导致失败,那就是不仁到极点了。这种人不配作军队的统帅,算不上国家的辅佐,也不是胜利的主宰。
2. 所以,明君和贤将之所以一出兵就能战胜敌人,功业超越众人,就在于能预先掌握敌情。要事先了解敌情,不可求神问鬼,也不可用相似的现象作类比推测,不可用日月星辰运行的位置去验证,一定要取之于人,从那些熟悉敌情的人的口中去获取。
3. 间谍的运用有五种,即乡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五种间谍同时用起来,使敌人无从捉摸我用间的规律,这是使用间谍神妙莫测的方法,也正是国君克敌制胜的法宝。所谓乡间,是指利用敌人的同乡做间谍;所谓内间,就是利用敌方官吏做间谍;所谓反间,就是使敌方间谍为我所用;所谓死间,是指制造散布假情报,通过我方间谍将假情报传给敌间,诱使敌人上当,一旦真情败露,我间难免一死;所谓生间,就是侦察后能活着回来报告敌情的人。
4. 所以在军队中,没有比间谍更亲近的人,没有比间谍更为优厚奖赏的,没有比间谍更为秘密的事情了。不是睿智超群的人不能使用间谍,不是仁慈慷慨的人不能指使间谍,不是谋虑精细的人不能得到间谍提供的真实情报。微妙啊,微妙!无时无处不可以使用间谍。间谍的工作还未开展,而已泄露出去的,那么间谍和了解内情的人都要处死。凡是要攻打的敌方军队,要攻占的敌方城市,要刺杀的敌方人员,都须预先了解其主管将领、左右亲信、负责传达的官员、守门官吏和门客幕僚的姓名,指令我方间谍一定要将这些情况侦察清楚。
5. 一定要搜查出敌方派来侦察我方军情的间谍,从而用重金收买他,引诱开导他,然后再放他回去,这样,反间就可以为我所用了。通过反间了解敌情,乡间、内间也就可以利用起来了。通过反间了解敌倩,就能使死间传播假情报给敌人了。通过反间了解敌情,就能使生间按预定时间报告敌情了。五种间谍的使用,国君都必须了解掌握。了解情况的关键在于使用反间,所以对反间不可不给予优厚的待遇。
6. 从前殷商的兴起,在于重用了在夏朝为臣的伊挚,他熟悉并了解夏朝的情况;周朝的兴起,是由于周武王重用了了解商朝情况的吕牙。所以,明智的国君,贤能的将帅,能用智慧高超的人充当间谍,就一定能建树大功。这是用兵的关键,整个军队都要依靠间谍提供的敌情来决定军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