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金榜
永乐十三年秋,皇帝放金榜,立紫金石碑,寻天下有能之士,改进农桑,精制器械。
得永乐勋章者,刻名于紫金石碑之上,赐功德牌坊,流传万古之名。
此事一出,立刻流传到了全国,所有的百姓,农夫都惊讶于朝廷的做法,这让他们这些一辈子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有了一条路子,一条和文人士大夫,和将军们一样可以留名青史的路子。
封狼居胥,先登夺旗,勇冠三军,青史留名,国家柱石,金榜题名。
这些事情有谁能拒绝呢,但是平头百姓一辈子哪有机会去做到这些事情,金榜题名,勇冠三军是他们可望而不可及的。
但是现在皇帝告诉你,你只要改进农耕,精制器械就可以做到青史留名,刻名字在紫金石碑之上,赐功德牌坊,从此光宗耀祖。
族谱上写到你的名字都得加大加粗,单独一页来介绍一下你的功绩,这事谁能忍得了。
而且这事情基本上只属于农民和工人,你朝廷的官员有几个会种地的,几个知道哪些地方该改进的。
同时朝廷还规定,各地的衙门府县各级官员,若敢让人冒名顶替就革职砍头,若本府本县有人得奖就分级嘉奖。
这也是想办法杜绝官员将下面百姓的发明创造据为己有。
你啥都不抢只是去推动下面的人发明创造,得了奖你也有分,不得奖也无过,但是你要是敢抢那就砍头。
宁可无功,不求有过,绝大部分的官员是不可能冒着杀头的风险去抢百姓之功绩的。
当然这道御令的下达也不是那么简单的,户部的夏原吉就反对,担心的理由是一样的,害怕百姓为了得奖励而放弃农耕。
但是朱瞻墡的理由是改进农用工具得在农田里面试,试出来有成功的才能拿奖,反而是鼓励了一些人去开荒,拿田实验。
权衡了各项利弊之后,朱棣最终还是决定去做,以名赏之,而非重金,奖励的金额其实不是特别大,因为有能者更重名。
各州府县的百姓得到了消息,最兴奋的莫过于各类工匠们,毕竟改造工具是需要一定的动手能力的,对于本身就靠着制造工具为生的工匠,这简直就是天上掉了大馅饼。
走向田埂山野,去问问农夫们现在的工具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哪些农用环节需要开发新工具,思维碰撞之间总有一些奇思妙想会被激发出来。
农夫本身不善机械的,根本不去理会这个金榜,只当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继续耕田农作,彷佛与之无关。
历朝历代都一样,朝廷重视什么,民间就会发展什么,甚至只是皇帝的一个爱好都能发展出一个巨大的产业。
如历史上朱瞻基爱玩蛐蛐,当他做皇帝的时候,大臣们便纷纷精于此道,蛐蛐分门别类,价格也不断的攀高,更有甚者价值千金。
悬赏要获得回应还需要好一段的时间,朱瞻墡相信这些能工巧匠会不断的冒出来,到时候他就可以将这些人汇聚起来,形成一个研究院,让这个时代有想法的人都加入进来,去不断的改进,不断的发明创造。
作为想出这办法的朱瞻墡被朱棣好好夸了一番,但是没什么实质性的奖励,是胖爹朱高炽不让给的。
给了怕朱瞻基觉得这个弟弟现在太受宠了,心生嫌隙,不给怕朱瞻墡觉得不受重视。
当爹的两个儿子都如此出色也是非常苦恼的事情。
朱高炽将朱瞻墡单独叫了过去。
“瞻墡,这次陛下没赏你东西,心里可有不舒服?”
“没有。”朱瞻墡无所谓的回答。
但是朱高炽可不信他无所谓,便叹了口气说:“你这孩子,有些事情和父亲该说就说。”
“真没有。”朱瞻墡确实不是很在乎钱财,这年代也没啥好买的,充游戏都没地方充,当然如果你能给我赏个西域美女是可以的。
“你说吧想要什么赏赐,我私人赏给你。”
“父亲,你这里有没有西域公主。”
朱高炽白了他一眼:“别拿这些乱七八糟的话来搪塞我。”
“我知道你心里有委屈,我们太子府不像是你二叔那里一样一抓一把金豆子,你母亲和我说你希望以后你的封地要么在广州府,要么在兰州府是吗?”
朱瞻墡点了点头。
“最想去的是哪一处?”
“广州府。”
“此事记下了,我会去安排。”
“多谢父亲。”
朱瞻墡从朱高炽书房出来,朱高炽这是怕朱瞻墡委屈了,就想办法补偿他,至少封地的事情如了他的心意,也算是好的。
当天下午,朱高炽和夏原吉还有礼部尚书吕震商量事情,主要还是永乐金榜,夏原吉依旧非常担心农耕的事情,哀叹连连,就怕农夫们不事农耕,荒废良田。
“夏尚书,事已施行,待结果出来自有分晓,改进农桑,精制器械之事还是有一定门槛的,普通农户应当不会贸然去做,不必过于担心。”时任礼部尚书的吕震开解了一句。
“但是,哎……”夏原吉也不再多说,多说也无益处,毕竟皇帝都已经下了最后的决定了。
“寻你们二位来呢,不单单因为此事,陛下想要皇城阅兵的事情,你们二位也是知道了的,瓦剌有异动,陛下必然亲征,阅兵之事礼部主办,我会命瞻墡从旁协助,吕尚书,瞻墡年幼若到时候有不妥之处要多海涵。”
“太子殿下言重了,早闻五殿下聪慧,能得五殿下帮助,是极好的。”
“他性子跳脱了些,如有顽劣之处,记得与我告知。”
“陛下皇城阅兵,皇威浩浩,臣定当与五殿下竭力合作。”
吕震此人是能人,但是为人也多受诟病。
主要商谈的是皇城阅兵的事宜,估算一下花费,算下来其实并未有太多的超支,而且军中将士听说可以在皇城前被检阅,纷纷报名,现在各营在选拔其中优秀者。
这差事只要不出幺蛾子,就是那种难得的皇帝群臣百姓都满意且喜闻乐见的事情。
事情商谈顺利,两位尚书正准备离开,朱高炽咳嗽了一声留下了礼部尚书吕震。
瞧着四下无人,朱高炽颇为不好意思的小声问:“吕尚书,近来可有西域诸国来和亲的公主。”
“太子殿下,您……”
“我不是,我没有,别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