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正旦,整个长安都充满了节日的氛围。
这一次的正旦大朝会,朝廷专门拨出了内府的红色绸缎来装点朱雀大街,百姓们也扎起了花灯,等待今天的新年。
比起去年,今年的长安百姓要安心多了。
大唐收复了两京,听说河东的叛军也要投降,这天下眼看着就要平定了。
天下平定了,长安百姓就能过上好日子了。
所以虽然今年遭遇了雪灾,但是长安的东西市依然热闹非凡,大家都想着过个热闹的新年。
兴庆宫在长安的东门附近,一名身穿黄袍的老者,站在花萼楼上对着下面的百姓挥手示意。
“圣人,圣人,外面风大。”一名和老者差不多年纪的宦官,搀扶着老人要返回楼中。
老人看着下方热烈的笑脸,却舍不得挪开眼,只是说道:“朕没事,朕没事,朕就想看看长安的百姓。”
这个老人就是返回长安的李隆基了,而劝他返回屋内的是他贴身的太监高力士。
自从返回长安后,上皇李隆基居住在兴庆宫,皇帝李亨住在大明宫和太极宫。
兴庆宫本来就建筑在民宅附近,回銮长安的上皇多了一个爱好,那就是站在花萼楼上看长安的百姓。
遇到困苦的百姓,李隆基还会让太监们拿着一些钱接济百姓。
李隆基本来就做了四十多年的天子,长安百姓几乎都是听着这位天子的名字长大的。
每次李隆基出现在花萼楼上,都会引起了百姓的围观和欢呼。
而有时候李隆基还会带着高力士便装在附近转悠,百姓们发现之后也会远远的围着,向这位至尊表示尊敬。
对于百姓们来说,李隆基是当日那个繁华长安城的代表。
在李隆基主政的时候,是长安城最繁华的时候,那个时候每年正旦和元宵节,都会布置华丽的花灯装饰。
今年虽然朝廷装饰了朱雀大街,但是实在没有多余的财力来装饰宫殿了。
比起开元天宝年间的盛世,新皇登基还是冷清了一些。
所以围绕在上皇身边的百姓,怀念的是开元天宝的那个煊赫盛世。
而李隆基被百姓发现,欢呼围绕的时候,也让这位上皇感受到了当日威权在握,被全天下人称之为圣人的美好时光。
而不是现在这个蜗居在兴庆宫的垂垂老人。
李隆基和百姓们互相提供情绪价值,使的兴庆宫愈发的热闹了起来。
外面的风实在有些大,李隆基毕竟也上了年纪,不一会儿挥手返回了花萼楼内。
坐在软塌上,李隆基看着只点燃了一半蜡烛的花萼楼,问向身边的高力士道:
“大将军,怎么只点了一半的蜡烛?”
花萼楼又叫做花萼相辉楼,这是工部巧匠用了五年时间建造而成的。
整个花萼楼上有一千多个烛台,点燃烛台后用琉璃罩子罩住,全部点亮之后夜晚也如同白昼一样。
高力士躬着身子说道:“宫里要办正旦大朝会,长安的蜡烛匠人都在赶着制造宫里的蜡烛了,内侍省拨给兴庆宫的蜡烛不够,老臣就让人撤去了楼内一半的蜡烛。”
听到这里,李隆基的脸色一变。
他本来想要发火,可是刚刚张开嘴还是闭上了。
自己已经是上皇了,不再是那个君主一怒流血千里的至尊皇帝了。
内侍省那些没根的太监最会看人下菜,如今他们的主子已经换了,少给兴庆宫蜡烛也是情理之中。
高力士看到李隆基握紧拳头又松开,生怕他憋着气,连忙拍着李隆基的后背说道;
“圣人!是臣无能,您有什么气冲着老臣撒吧,可别憋着气到了啊!”
李隆基摇了摇头说道:“白天就不要点这么多蜡烛了,把那些蜡烛也熄了,朕下楼了。”
李隆基在高力士搀扶下走下了花萼楼,兴庆宫边上围观的百姓这才逐渐散去。
不过在兴庆宫对面的酒楼里,两个神色严肃的人将一切都记录下来,送到了大明宫内。
尚书省内,李辅国听完了这个两个监视兴庆宫探子的汇报,又详细问了这几日上皇露面的时间和频率,这才让两人继续去盯着兴庆宫。
鱼朝恩捧着一堆书走进来,李辅国将他喊过来说道:
“你去向陛下禀告,最近上皇又在花萼楼见长安百姓了。”
鱼朝恩心中咯噔了一声,李辅国这个老奸巨猾的,又让自己做这种里外不讨好的事情。
上皇搬入兴庆宫之后,皇帝自然也是不放心的。
李辅国主动提出,让人日夜监视兴庆宫。
但是李辅国是尚书省的领班太监,鱼朝恩也只能领着命令,向勤政殿内的皇帝报告了兴庆宫的动向。
听到了上皇又登上花萼楼,和百姓同乐的事情,皇帝又皱起眉头。
对于这位父皇的手段,李亨是非常清楚的,他做太子的时候被父皇压制的死死的,无论如何李亨都不想要再体验那种感觉了。
上皇这么做是为了什么?
早就已经习惯揣测父亲一举一动的李亨,再次陷入了过往的行为模式中。
他总觉得父亲这么做是有什么深意,或者在密谋着什么。
李亨放下手里的朱笔说道:“继续加强对兴庆宫的监视,出入兴庆宫的朝廷官员一定要严加监视,每一个进出的人都要登记给朕看!”
鱼朝恩连忙领命退了下去。
处理完了兴庆宫的事情,皇帝原本的好心情荡然无存。
为什么父皇就不能安静的在兴庆宫内养老呢?
李亨不理解,他明明已经为了父子之情让步了很多,还把兴庆宫交给父皇居住,难道他还不满足吗?
李亨的心情有些烦躁。
再次翻开奏章,这是驻守安阳的李光弼上书。
李亨翻开看了看,重重的将奏疏扔在一边。
李光弼上书,伪燕伪帝安庆绪藏在相州,得到相州百姓帮助,多次逃脱了官军的围剿。
在安阳的唐军最近遇到了不少挫折,现在又要到新年了,请求皇帝暂时让相州的唐军休整一下,等待来年开春之后慢慢蚕食相州,围困安庆绪。
本来这份战略,在平日里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正好李亨心情烦闷,心情就不怎么好了。
李亨继续翻看奏章,这是殿中侍御史梅久所上的奏章,这名梅久弹劾的是正好是驻守安阳的李光弼,以及在青州一代作战的郭子仪。
这名御史的言辞激烈,他认为明明安庆绪在长安洛阳几十万大军,都被郭子仪和李光弼轻松击败,如今安庆绪麾下不足万人,朝廷却迟迟不能平定。
如今河东归附,就剩下相州、青州等几个州依然不能平定,贼首安庆绪依然逃窜在相州。
所以梅久认为这是郭子仪和李光弼养寇自重,故意不平定相州青州。
看着这封奏章,皇帝陷入到了思考中。
他指节扣着御桉,再次拿出了李光弼的奏章,越看越是不是滋味。
郭子仪在河南吞兵,李光弼守在北方安阳城截断叛军退路,如今河东又已经向大唐投降,相州的安庆绪却迟迟无法击破。
难道真的是郭子仪和李光弼养寇自重吗?
这个念头一冒出来,皇帝就难以抑制的怀疑起来,就连郭子仪前几天上书请求皇帝赐士兵炭火过冬,都被李亨想成了收买军心。
就在这个时候,手里捧着新炭的李辅国推门进来,他打开暖炉换上了新炭,李亨突然问道:“李辅国,给你多少兵马能平定相州啊?”
李辅国微笑着说道:“贼首安庆绪已经是惊弓之鸟,安禄山起家的精锐都葬送在两京和睢阳了,给臣五万人马,一个月可定!”
听到李辅国这么说,李亨没有一点高兴,心情反而更糟糕了。
李辅国说一个月可定,可是如今郭子仪和李光弼夹击相州,一个月过去了一点成果都没有。
李亨将梅久的弹劾奏章交给李辅国,接着看着御座后的地图说道:“郭子仪和李光弼二十万大军在相州空耗粮草,迟迟不能平定安庆绪小贼,朕已经封赏郭子仪代国公了,难道他还不满足吗?”
李辅国脸色不变,梅久这封奏章虽然不是他授意的,却是正中了李辅国的心思。
齐王夺嫡最大的困难,就是郭子仪李光弼这些武将支持太子。
而清楚皇帝心思的李辅国更是知道,李亨之所以动了改易储君的想法,也是因为太子对军权染指太过了。
郭子仪麾下可是有二十多万精锐的,而且驻扎河南道,距离长安并不远。
若是军方真的支持太子登基,从河南打进长安轻而易举,所以皇帝这才封赏齐王,希望用齐王来压制东宫。
军方是太子的护身符,也是太子背负的原罪。
李辅国的心跳急促起来,郭子仪和李光弼这些平叛功臣掌控军权太久了,已经让皇帝感觉到了威胁。
不过现在还不是时候,李辅国这条老毒蛇,自然明白对付这些功勋卓着的功臣,绝对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他劝道:“陛下何不下旨,命令李光弼在相州坚壁清野,命令他春季之前必须要剿灭安庆绪?”
李亨点点头说道:“确实应该如此,这仗打的太久了,朝廷早就不堪重负,召翰林学士们进来,给李光弼发一封措辞严厉的诏书,命令他明年三月前一定要平定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