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号半夜的那次更新应该是属于四号正常更新,今天六号,也是正常更新,说明一下。
朋友们有票请继续支持,谢谢。
--------------------------------------------------
此后数日,自出征以来一直处在高度紧张状态的琼州军一下子悠闲起来,在大明山东行营接管了战场之后,理论上,这场平叛战役已经没他们什么事了。
朱大典派了几个文官前往登州府探察情况,但他本人却留了下来,行营中其他稍微有点身份地位的文臣武将也都是如此——在等着分战功呢。眼前黄县里面还聚集着的那几万残兵败将,光脑袋就是一颗颗白花花的银子啊
至于造成这一切的琼海军,则被放到了彻底打酱油的位置上——明军三面扎营,除留出往大海边一道口子外,在所有陆地方向都对黄县形成了严密的包围,也把琼海军隔绝于外。甚至朝他们这个方向还额外扎了一座营盘,将行营中战力最强的辽东军人马置于其中,显然是对他们有提防之意了。
——你猜忌别人,人家当然也猜忌你,很正常的反应。
“来这里已经没咱们什么事了,要不咱先回海边去吧?足足吃了一个礼拜军用口粮了,嘴巴都快淡死了”
有人这样提议道,但大部分人都不想走——他们还想仔细一大明军的作战方式呢。以往虽然较量过数次,但无论明军还是叛军,在他们面前基本没有发挥余地,随便什么兵种阵形,一通炮火过去就给炸散了,真正本时代的战争场景还真没仔细过。
最终决定部队再留下一段时间,以便观战。只是他们并没有料到大明军的效率竟是如此之低——原以为也就是耽搁三五天的功夫,叛军就剩那么一座小县城啦,城墙再怎么加高加宽也就一两丈的样子,那么多部队冲上去压也压垮了。
明军方面的指挥官大概也是这么想,他们在第一天还扎营未定的时候便向黄县城墙发起了一次冲击,大概也想来个“走马取黄县”。而正是这次战斗让解席等人坚定了留下来继续观战的决心。
那真是一次很壮观的战斗——明军是远道而来,仓促进攻,没做什么专门准备,就是想凭借锐气试试能不能一举登城。数万大明军兵分三路,浩浩荡荡,从三个方向同时向黄县县城发起了猛攻。
只可惜三路攻击部队很快都被打了回来——叛军在防线上所装备的火铳火炮密度之大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计。要知道这支山东叛军本也是使用火器的行家,虽然在对抗琼海军时,由于武器代差太大而完全无法发挥,对付同等甚至略低水平的明军,那还是绰绰有余的。
山东叛军并没有单纯死守城墙,他们在城墙外缘设置了好几道半人高的羊马墙,与黄县城墙一起构筑成了立体防线。城下以步兵据守第一线,城墙上则以火铳,弓箭,以及大炮等进行远程火力掩护。
攻击部队要想破城,首先就要突破那几道羊马墙防线,但他们在攻打羊马墙的过程中却又不停遭到来自黄县城墙上面的远程攻击……即使有勇士在少数几处位置形成突破,后方支援部队却往往会受到城墙上的火炮集中轰击,从而丧失机会。
小小一座黄县中现在挤进了几万叛军,他们在任何一个方向上都不缺乏兵员。前几次与琼海军交战,都是连开火机会都没有就被打散,这样一来他们的弓箭火药其实也没怎么消耗。
相比之下,山东行营军的火器反而不如对方充沛,尤其是大型火器方面相当缺乏,在这次攻城战中他们主要依靠弓箭手提供远程支援。历史上明军打垮对手,乃是在野战中依靠辽东铁骑的冲锋,但眼下对方是守城,骑兵就没用了。战力最强的辽东军用不上,光靠朱大典自己从济南,青州,保定一带搜罗来的内陆卫所兵,而且还是用这种没什么准备,光靠人命去填的方式,肯定是不成功的。
更不用说双方战意差别极大:一方是给逼到极处无路可退,拼死一个算一个;另一方却是马上胜利在望,就等着分赏银的,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肯去拚命?——其实这些步兵也已经够拼了,他们先后冲锋了好几次,在黄县城墙前留下一大片尸体和伤员,但终于到达极限,再也不肯向前。
“来还是只能按部就班的来。”
周晟和廖勇两人陪同琼海军诸位将领一起,在远处用望远镜观察了这次攻城经过,当到明军的猛烈攻势被打退之后,他们俩都显得有些无奈。
“估计短期内这场攻城战肯定结束不了——如果你们不参与的话。”
面对解席等人询问他明军大概需要多少时间能结束战斗,廖勇给了一个颇让人郁闷的回答——和短毛军依靠大炮与炸药包横行霸道到处搞强制拆迁不同,这个时代的军队对于攻城一向是很头痛的。如果不能用突击,偷袭等方式快速解决,那么攻城战多半就会成为一桩旷日持久的苦差事。
“所谓按部就班,就是先要在城池周围立寨,营寨周围需要挖长壕,设鹿角,堆土成垒,以防备城中敌军搞突然袭击——欲攻敌城,必先固己,此乃兵家常识。”
虽然是负责侦缉百官的锦衣卫成员,廖勇却似乎更热衷于战事,对于大明军的攻城战术非常熟悉,此时一一道来,如数家珍:
“之后就要砍伐树木修造攻守战具,主要是一些能够用来快速登城的大型云梯,还有遮护士兵,能够使其靠近城墙的大型板车和橹盾。等这些东西打造好之后,就可以发动一次比较正式的攻击了。”
自唐宋以来,最传统的攻城战法,作战时首先要组织一批人掘地三尺,携带土包去填平城墙前面的护沟战壕,这个过程中是没有掩护的,那些负责填壕沟的人往往需要冒绝大风险,所以通常都是让辅兵杂役,甚至从周边村镇抓来的平民百姓去充数。有些残暴的军队甚至会连人带土包一起驱赶到沟壑里填埋掉,所以这一阶段也往往最是考验防守方的决心——蒙元时期,乃至于近年来关外的满洲军攻城时从来都是驱民在前,甚至就是城内守军的亲属。眼睁睁着自己父母亲族在面前被活埋的滋味可不好受,很多时候守军承受不了这种压力只能投降。
如果能熬过这一关,那下面才是真正的攻城战——由弓箭手和火铳手在后方掩护,正面用一辆辆的大板车顶在前后,每一辆板车后面都跟着几十名登城勇士。没有板车掩护的零散步兵则靠大盾牌,携带云梯,钩索等物,顶着如雨点般密集的铅子矢石冲到城下。之后或是搭起云梯强登,或是埋设火药炸墙……种种破城之法才好实施。
只是近年来,随着火药兵器的日益普及,防守一方的优势越来越大了。以前只要把木板橹盾做的厚实些,顶着弓箭冲到城墙下面基本没问题。即使上面用油罐来烧,好歹也需要一定时间。但现在守军远程用炮轰,一发铁弹过来再怎么结实的车辆也顶不住;靠得近了则丢火药桶,也是一炸一大片的利害玩意儿……
“怎么会呢?火炮的出现可是导致城堡时代没落的根源啊——火炮用来攻城才是最猛的。”
听廖勇说到这儿时,小伙子陈添禁不住插了一句嘴,但随即就被魏艾文瞪了一眼——他们这些后世人都知道明军在火器的发展上是误入歧途了,着重研究火器的守城效果,而忽视了其攻击性能。反倒是被清军缴获以后让满洲人找对了窍门,一路依靠着红衣大炮破城拔寨,最终灭了大明。
原以为廖勇他们不知道这些,却不料他陈添,点头笑道:
“谁都知道火炮用于攻城亦是最佳,可是我大明能用来轰塌城墙的惟有红夷大炮,此时只有京师与关外宁远城配属,而且红夷炮太过于笨重,运输实在不便……”
想了一想,廖勇又笑道:
“对了,登州城头上好像有一些孙初阳带人仿造的红夷炮,不知道能不能运过来用——当然如果你们肯插手,不要说动用那种雷神炮,就是仅用青铜小炮上场,肯定什么麻烦都解决了。”
——按照廖勇他们的观点,琼海军那种装备了固定轮盘,可以用几匹骡子就拉着走的火炮只能算小炮。哪怕威力很大,因为他们认为这更多取决于炮弹。
“不考虑我们的因素,大明军队作好攻城准备需要多久?”
解席只关心这个,廖勇回过头去跟周晟,赵翼等人商量了一通,总算给了个大致时间:
“一切顺利的话,旬日之间即可完成战备,若是有所拖延,恐怕就要一月以上了。”
“至少还要半个月?我靠,这么拖延下去粮食都快不足了。”
解席抱怨了一声,但最终他还是发电报去登州府,通知后方赶紧运送一批粮食补给过来——拜他那句雄赳赳气昂昂的“独立供养”之赐,明军是肯定不会负责他们的后勤了。但老解依然决定留下来这场大热闹,哪怕要自带干粮也在所不惜